前言: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入學,父母則要協(xié)助老師,平時多與老師相交流, 關注孩子更多的成長,大部分的孩子在學校都是自已吃飯,所以當孩子回到家中之后,父母不可喂孩子吃飯, 要和學校的管理相統(tǒng)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盡快的獨立起來!
入園以后幼兒園會逐步對孩子進行各個方面的培養(yǎng),您覺得父母怎么配合比較好?
父母常跟老師溝通,這是很重要的。對于孩子能力的進步要給予夸獎,孩子不能橫著比,每個孩子的進步都是自己跟自己比。在幼兒園,老師經常會用表揚的方式鼓勵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也會將這樣的信息傳達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老師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的評價,會在孩子的群體中形成影響。當然,如果老師對家長夸獎孩子,父母會感覺非常好,會很愿意繼續(xù)保持在這一方面的培養(yǎng)。但是如果老師期望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某些方面,也會向家長提出,要家長給予孩子鼓勵,激勵他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重視老師的建議,然后跟老師一起去關注孩子接下來的進步,給予他積極的肯定。這樣一來,孩子這方面能力便會很快地提升上來,縮小與小朋友的差距。因為不縮小這個差距會影響他在群體中的評價,會影響他的自信心。即便老師不說他自己也會看得到,因為小朋友都會了,都做完了,他自己還沒有做好,老師不批評他,他心里也是有壓力的。
包括入園準備,很多老師提到家長要加強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在自力方面,能力強的孩入園以后不會面臨太多的障礙,但是平時過于依賴家長的孩子,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下意識的就會想到這個事情要媽媽,要姥姥的幫助。他會哭,老師問他干嘛,他有時候不會說“我不會做”,而是說“我想媽媽”、“我想姥姥”,實際上就是因為不會。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入園的過程中,自己沒有辦法獨立地去面對一些生活、游戲環(huán)節(jié),他會遇到障礙,但是卻沒有能力解決,也還沒有建立起跟老師這樣一個親密關系,他不能確認老師是否可以像家里的親人那樣,很及時的幫助他。所以他就會產生想家、想親人的情緒,直接的反映就是“我不要上幼兒園,我要回家”。所以如果在入園之前在這一方面提前做些準備,對孩子也是一種幫助。
中國幼兒網(wǎng)小編總結:在平時父母也可更多的收集有關幼兒園樂事,以幫助孩子更多的了解幼兒園,當孩子在幼兒園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的給予解決,只有父母做好與老師很好的溝通才給保證孩子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