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引言:一個三歲的孩子試圖把所有的積木都攬在他的小胳膊里,他大喊大叫,聲音里透著絕望:“不!我不能分給別人玩,我要他們!彼且粋自私的、吝嗇的、淘氣的孩子嗎?他被寵壞了嗎?不一定。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他只不過是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說他“倔”,但不能說他“壞”,因為這種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實的體現(xiàn)了他心中的是非觀念。根據(jù)心里學家的研究,學齡前兒童處于強制道德期,這一時期孩子心中的是非觀和認知水平相關(guān),有其自身的特點。
1、容易絕對化地看待人和事
在孩子看來某一行為要么是對的,要么是錯的,中間沒有灰色地帶,沒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蛋。好人永遠是好人,壞蛋永遠是壞蛋。
2、堅信規(guī)矩,但是又以自我利益為原則
孩子認為規(guī)矩是不容破壞的,哪怕只是一個游戲規(guī)則。破壞規(guī)矩就是錯的。但是,如果這些規(guī)矩和自己的利益發(fā)生了沖突,他又會很自然地把規(guī)矩拋在腦后。
3、界定是非看是否會挨罵
如果父母經(jīng)?繎土P來進行教育,并且沒有耐心把懲罰的理由說清楚,孩子也就會通過某一行為是否帶來懲罰界定是非。比如,孩子知道拿走別人的玩具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的后果是被罰去坐冷板凳?梢姡环N行為帶來的懲罰越重,孩子對這種行為的看法就越不好。
4、不體諒別人的感受
孩子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者難以考慮別人的感受,只考慮他自己的觀點。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當孩子對世界和人生的概念只局限在家庭和個人時,很難自然地考慮別人的感受。
5、不通“情理”只看后果
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時,傾向于忽略行為動機,他是從一個行為是否造成實際上的破壞來考慮這個行為的對錯,而不論這個行為本身是否故意。我們恐怕很難說服一個幼兒,讓他相信別的小朋友碰倒了他壘的積木或者踩了他的腳趾頭真的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為地方太擠。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和平時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也有很大的聯(lián)系。很多時候,由于孩子不小心而給大人帶來麻煩時,大人常常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孩子,責罵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種忽略行為動機,只看后果的教育造成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采用這樣的評判標準來看待沖突問題。
中國幼兒網(wǎng)小編總結(jié):倔孩子是個堅持自己的看法和是非觀的人,而這些看法和是非觀,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覺形成的,主要還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guān)。同時孩子的心理和認知的不成熟也是原因之一。要從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入手去引導孩子,而不要錯怪孩子。
兒歌童謠 兒童小游戲 濕疹癥狀 兒童故事 兒童故事大全 兒歌大全 |
![]()
|